主题 | XDB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 |
项目类型 |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(B类) |
项目名称 | 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格局 |
(子)课题名称 | 中国西南山地物种形成机制研究 |
标题 | 以色列短柄草的基因组数据 |
作者 | 牟文杰,刘建全等 |
关键词 | 以色列短柄草基因组,物种形成 |
摘要 | 短柄草(Brachypodium)属物种都是重要牧草,分布在不同生境下,具有复杂的演化历史,如:杂交短柄草(Brachypodium hybridum(2n=4x=30,x=10+5)是一个异源四倍体物种,起源于现存的两个二倍体物种:二穗短柄草(B. distachyon 2n=2x=10,x=5) 和斯特斯短柄草(Brachypodium stacei,2n=2x=20,x=10)。杂交异源多倍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物种形成,在驱动植物物种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研究人员使用基因组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方法,确定了杂交短柄草物种,至少有三次的独立起源,都是来源于同样两个祖先物种的杂交多倍化;不同起源的谱系相互之间没有生殖隔离,相互杂交能产生后代。在确认杂交短柄草的多次起源后,进而对同源序列交换(HE)核同源表达偏好(HEB)在三次杂交四倍化之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检测;研究人员只鉴定到了很少的“替换” HE 事件(HE with replacement),而没有发现“互换” HE 事件(reciprocal HE)。 |
提交者 | 刘刚 |
提交时间 | 2024/7/5 16:03:58 |
联系方式 | 2217786138@qq.com |